还剩46天!美国总统特朗普给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最后通牒正在倒计时——7月14日美林资管,特朗普在白宫宣布:若俄乌未能在50天内达成停火,美国将对俄罗斯商品征收100%关税,并对继续购买俄能源的第三国实施“次级关税”。
几乎同时,一条震动东欧的消息传来:西方国家筹划开通直抵基辅的军用列车,为“自愿援乌联盟”的30国兵力投送铺路。
法国总统马克龙年初在巴黎召集的会议已为此埋下伏笔,尽管最初只设想作为停火后的“维和部队”。但硝烟弥漫中,计划早已偏离初衷。
马克龙口中的“自愿援乌联盟”号称30国参与,表面声势浩大。北约成员国与亲西方国家意图在乌克兰部署军事力量,提供训练与后勤支持。美国虽未直接参会,却承诺提供“爱国者”防空系统,费用由北约共同承担。
华丽阵容难掩实际困境。绝大多数欧洲国家军事实力薄弱,防务长期依赖北约与美国支撑。
以德国为例,其军队装备短缺问题屡遭诟病;更多小国甚至凑不出一支完整作战旅。军力捉襟见肘的现实,让所谓“联合部队”更像一场政治表演。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划下的红线。俄核战略文件清晰载明:北约直接军事介入将被视为生存威胁,可能触发战术核武器反击。
俄军“萨尔马特”洲际导弹的射程足以覆盖整个欧洲,这把悬顶之剑让西方行动如履薄冰。
特朗普的“次级关税”看似针对俄罗斯,实则暗藏机锋。美俄贸易额已因制裁萎缩至仅35亿美元,加征100%关税象征意义大于实质。真正的杀招藏在第二层——对所有购买俄石油、天然气的国家同步课税。
中国首当其冲。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连续三月稳居俄罗斯石油第一大买家,占比高达33%;印度以25%紧随其后美林资管,土耳其占22%。三国合计吞下俄能源出口量的80%,成为普京维持战争的“钱袋子”。
“表面打俄罗斯,实则掐中国咽喉”,一位国际贸易观察家如此评价。特朗普试图用关税大棒迫使中印等国“选边站”,切断俄生命线。若中国屈服,俄军费将瞬间枯竭;若中国硬扛,则面临对美贸易关系恶化风险。
面对双重夹击,普京的反应耐人寻味。俄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斯卢茨基轻蔑地将特朗普威胁称为“空洞的恐吓”,联邦委员会副主席科萨切夫更直言:“就算关税提到1000%,俄经济也不会因此颤抖”。
这份底气源于三大支柱:能源收入仍是坚实后盾。2024年上半年,俄能源出口收入超2800亿美元,即便西方制裁层层加码,中印的旺盛需求仍填满国库。战场优势持续扩大。
俄军已控制乌东约20%领土,近期在波克罗夫斯克集结11万重兵,乌军防线岌岌可危。非西方支持网络悄然成型。朝鲜提供大量炮弹与士兵,老挝派出工兵协助排雷,更多发展中国家显现亲俄倾向。
就在特朗普通牒发布次日,俄外长拉夫罗夫飞抵北京。此行名义是出席上合组织外长会,实则急赴中国协调立场。
2024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能源合作占比超60%。这条纽带,成为普京对抗西方围剿的关键筹码。
特朗普的关税大刀悬在头顶,中国难以置身事外。咱中国是俄罗斯能源最大买家,20%的石油进口依赖俄供应,中俄“西伯利亚力量”管道更在不断延伸。若遭次级制裁,短期能源缺口与成本飙升将冲击经济运行。
更深层危机在于全球阵营化加速。西方正以“价值观联盟”重塑贸易规则,经济问题政治化趋势加剧。欧盟同步推进第19轮对俄制裁,甚至讨论设立1000亿欧元援乌基金——尽管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痛斥这是“将欧洲拖入深渊的疯狂”。
中国并非无牌可打。能源多元化布局早已启动,中东、东盟、拉美的供应网络分散风险;中俄本币结算规模扩大,人民币国际化削弱美元制裁威力。更关键的是反制筹码:稀土与关键矿产出口管制足以让美国高科技产业窒息。
泽连斯基的政治生命已与战争深度捆绑。他刚向议会提交第16次战时状态延长申请,只要炮火不停,其总统权力便可持续。这种特殊利益关系,成为和谈最大障碍之一。
特朗普同样在走钢丝。一方面派特使凯洛格急赴基辅,承诺提供进攻性武器;另一方面对俄放狠话,却私下被曝寻求与普京秘密通话渠道。反复横跳背后,是国内民意的撕裂——选民既厌烦无底洞军援,又不愿承认美国影响力衰退。
普京的赌注最为沉重。俄罗斯为这场战争投入巨大成本,若不能在乌克兰获取实质性战略缓冲区——包括乌非军事化、俄语族群特权保障及领土让步——所有牺牲将失去意义。这种战争惯性,正将双方拖向更危险的未知水域。
军列驶向基辅的轨道正在铺设,莫斯科的倒计时牌翻过新的一页。中俄边境口岸,满载煤炭的货车依旧川流不息,人民币与卢布结算的电子提示音在银行系统间穿梭。
北京街头,华为展厅里展示着蒙古国全覆盖的5G网络模型,国家电网工程师正测算中蒙电力联网的负荷参数。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或许终将落下,但历史早有预演:当2023年西方对俄油设置价格上限时,中印以折扣价购入的原油反而让俄财政收入不降反升。经济规律从不屈服于政治恫吓。
当拉夫罗夫与王毅在上合组织会议中握手时,世界看到的不仅是中俄合作的力量,更是人类对和平的共同渴望。
美林资管
优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