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牛金所配资
从新石器时代宝墩文化的圈足黑陶盘,到商周时期三星堆文化的铜人头像,再到四川竹瓦街窖藏出土的覃父癸铜觯,以及战国时期的辫索纹单耳青铜鍪……2024年的夏秋时节,步入四川博物院的特展厅中,就能在众多珍贵璀璨的文物中,看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蜀道如何历经沧桑,时有兴衰,书写出了世界古代交通史上的光辉一页。
如今,当一场重磅展览变成一本可以翻阅的书籍,又会是怎样的面貌呢?10月19日,《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新书发布会在2025天府书展主会场举行。由四川博物院主编、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脱胎于四川博物院同名展览,而在内容深度与解读方式上突破展览边界,升华展览内涵。

《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n图据主办方
据现场介绍,该书是首部从文物角度全面系统讲述蜀道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的学术通俗读物,其以文物为纽带,生动呈现蜀道从古至今的历史、人文、经济、政治、生态图景,既描绘了中华民族适应自然、奋斗图强的壮阔史诗,也展现了蜀道视野下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从一场展览到一本书牛金所配资
在内容深度与解读方式上突破边界
从一场展览,变成一本精美的图书,其中历经了怎样的过程?在发布会中,与新书一同亮相的还有“蜀道文物微展览”,20件来自展览和图书中的文物图片,仿佛带领观众重回展览现场,深入图书所呈现的大蜀道历史时空之中。

新书发布现场\n图据主办方
“蜀道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历史密码’。”在致辞环节中,四川民族出版社社长泽仁扎西谈到,蜀道不仅是古代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更承载着中华民族适应自然、奋斗图强的精神基因。当人们吟诵《蜀道难》,回味‘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的历史故事时,蜀道文化早已融入民族的集体记忆。“而今天发布的这本新书,正是打开这份记忆的‘钥匙’。它脱胎于四川博物院同名展览,却在内容深度与解读方式上突破展览边界——我们以文物为纽带,将散落的历史碎片串联成线,从历史、人文、经济、政治、生态多个维度,全景呈现蜀道的千年变迁。”
发布会现场,四川博物院党委书记向和频也登台致辞牛金所配资,介绍到了在2024年与观众见面的《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特展。“展览虽有期,但文化的传播与研究无止境。为更持久、更深入地保护好、阐释好蜀道文化,我们将展览凝练升华,编纂成册。这本书不仅是对特展内容的忠实记录与延伸,更是我们深入挖掘、梳理、阐释蜀道文化的一次尝试和最新成果。”向和频表示,书籍通过精美的图片、深入浅出的论述,旨在让那些静默的文物、沧桑的道路、动人的故事,在纸墨间焕发新的生机,穿越时空,与更多读者进行深度对话。

蜀道纵览微论坛环节\n摄影 李雨心
此外,四川博物院策展人马莉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蜀道风云微讲座”,结合文物与遗址,讲述了蜀道历史故事。
专家学者云集现场
共话蜀道的底蕴与变迁
在新书发布会中,特别设置了一场蜀道纵览微论坛,邀请在蜀道考古、研究领域耕耘多年的专家学者登台,分享了对于蜀道价值内涵的看法以及蜀道考古的最新成果。
“在我看来,蜀道有三重价值。”孙华表示,首先蜀道是古代中国西南最早开通的官道,蜀道串联起了古代中国的国家首都(咸阳/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地方中心城市(成都)和地方城市,形成了中国西南的交通大动脉。“第二,蜀道还担负着古代国家内地与边区、农区与牧区之间的以茶换马的运输功能,所以说蜀道是茶马古道最重要的路段;第三重价值,在于蜀道还是国际道路,是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
在2024年3月,考古中国蜀道考古研究项目正式启动,在国家文物局的统筹下,川、陕、甘、渝四省市考古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协同联动,对蜀道全线展开系统性调查与研究。现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志岩则分享到了蜀道考古的最新成果。“截至今年上半年,考古工作共调查蜀道里程2073千米,沿线分布各类文物遗存1034处,这是目前最为精确的蜀道数据。”
古蜀道上,翠云廊里,古柏森森。在西华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蔡东洲看来,这些茂盛葱郁的古树就是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和标本。发布会上,蔡东洲还为到场观众分享了蜀道上历代种树人的故事,其中就有一位清朝乾隆年间的乡绅叫潘浡。
“潘浡在60岁的时候答应了一个心愿,就是在蜀道上栽种树木两万四千株。直至潘浡逝世,才栽种一万八千多株,没有完成栽种柏树的计划。他临终嘱其子孙完成其未竟之业,他的儿子、孙子继续在蜀道上种树,又完成了二万四千株树木的种植,得到了当时梓潼县县令的认可。”蔡东洲说道,自己看到这则故事时十分感动。“所以我们今天也要把生态文明传承,将美好的传统延续,让子孙后辈看到这片古柏林。”
而在微论坛的最后,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谢丹也将话题再次拉回到了新书《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与展览。她讲到,“大蜀道文化特展”在主展场与分展场的线下、线上观看量总共达到了120多万人次,作为一场向大众传播的展览,目的是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了解蜀道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如今,展览虽然闭展了,但我们将这场特展变成了数字展览呈现在川博的官网上牛金所配资,将其永远留存了下来。同时,今天我们的这一本书也将成为一场流动的展览,让大家可以将蜀道带回家,摆放在自己的书桌上。”谢丹这样说道。
优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