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带孩子逛商场亿牛策略,孩子看中了一个玩具,标价300元,我随即在网上搜出同款,线上只需150元。接下来与孩子之间的较量,很多家长应该都不陌生。
由于商品线上、线下的价位存在着不小差别,带孩子出门时,类似的场景经常上演,而且很多时候,还会闹出一场风波。
孩子一门心思只知道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不高兴,无论家长怎么解释,都听不进去,双方僵持不下。
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孩子对价格、价值没有概念,也就是说,价位高低跟他没关系,他理解不了贵上一倍代表什么。
对于家长来说,不是不愿意给孩子买,而是家庭除了其他各种开销,还要面对孩子永无止境的要要要,钱包会受不了,而且明知道有价位更低的渠道,也不想当这个冤大头。
如果家长说,这个太贵了,不合适,咱们去网上买的时候,对孩子来说,意味着此刻不能马上拥有,那是他不愿意接受的事情。
面对孩子不甘罢休,甚至崩溃哭闹,或者即便孩子最后让步妥协,家长又会考虑,这样解决问题,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健康好不好。
比如,强调物品的价格,忽略孩子的意愿,会不会让孩子发展出,自我价值感低,不配得感等。
但问题是,我们能做到不带孩子出门吗?遇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能不考虑价位说买就买吗?如果做不到,只能再想想其他更好的办法。
不可否认,很多东西的价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会随着不同形式、不同环境或位置发生变化。
前段时间,孩子幼儿园组织秋游,每个孩子需要交38元,老师统一带领去体验挖红薯。在幼儿园门口听到一位孩子奶奶说,这要是在老家,随便挖、随便体验,在这还要花钱去体验。
老家的田地和农活是生活必须,大家已经不认为那是新奇的体验亿牛策略,而是一项需要辛苦劳作的工作。
在城市,这种不常见的活动,反而成了孩子们亲近大自然、体验新事物的机会,你能说这钱花的不值、花的冤枉吗?
还有前不久,带孩子去某景区游玩时,孩子看上了一串棉花糖,在普通商店最多卖5块钱的东西,在那里卖20。
看到严重超出物品价值的价格,我用尽办法把孩子哄走了,甚至敷衍她说,咱再往前走走,等碰见下一个卖棉花糖的再给你买。
后来孩子再也无心游玩,一心想着棉花糖,一直期待下一个卖棉花糖的出现。
后来想想,如果当时买了那个20元的棉花糖,就能买到孩子开心游玩的心情,是不是很值呢?
同一件商品,除了自身的实际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情景下,还可能被赋予情绪和体验价值。如果换一个时间或地点,以更便宜的价格买下送到孩子手中,已经失去当时拥有的意义。
所以,在某些时候,忽略掉那件商品的经济价值,感受它带来的快乐,也不失为一种精明的做法。
如果家长自行决定在网上买更加便宜的,要么孩子不同意,双方闹的不愉快;要么勉强同意了,虽然做到了延迟满足,但也是家长单方面的决定。
如果让孩子有选择的机会和余地,就能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掌控感。
比如,家长可以给孩子讲清楚,玩具线上线下差价是多少,如果孩子愿意线上购买,省下的差价部分,还可以买其他孩子想要的东西,或者直接当零花钱让孩子自由支配。
如果孩子非要买线下的,也可以,那就没有以上这些好处了。
如果家长每周给孩子有固定的零花钱,家长可以说,我只负责线上价位的那部分支出,如果你坚持要买线下的,价格高出的部分,你就用自己的零花钱搞定。
或者家长也可以拒绝购买,孩子愿意的话可以选择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不够的部分,可以从家长这里预支。
这样一来,就可以把矛盾转嫁,把决定权交给孩子。
孩子发现,不同的选择,有可能得到好处,也可能付出代价,孩子就能学会权衡利弊,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出自认为更有利的决定。
对于有理解能力的孩子,家长可以由此给孩子普及商品如何流转增值、以及成本构成、定价等知识,让孩子认识到,同样一件商品,在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定价。
孩子理解后,如果不是急需的物品,就能做到不急于一时,可以没有情绪的接受网购。
这种沟通,既能与孩子平等交流,又能让孩子学到知识。
若不打算买,不要拿“网购”当借口如果家长真心打算网购,并已经告诉孩子网购的想法,就要付诸行动,而不是拿网购当借口,期待孩子忘却这件事情,不了了之。若经常这样,孩子难免认为你在搪塞他。
如果线上价位也接受不了,也不要贬低孩子的欲望,大大方方告诉孩子,东西虽好,但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范围,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更加努力上进,才能得到。
孩子出门要东西的时候亿牛策略,你们都怎么做的呢?一起讨论吧~
优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