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绝大多数包袱沉重、脚步笨重的传统商超来说,转型大概率不会那么容易全民配资,很多超市可能会败在第一步:缺乏把自己打碎重组的勇气。"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放假了,又到助力消费的时候了。
消费场景五花八门,但有一种空间似乎被越来越多人遗忘:超市。
国庆假期,小巴在杭州的一个社区商圈逛了一次超市。这家占地 3000 平米的大型连锁生活超市在人来人往的商圈里格外冷清,只有两三对中年夫妻在选购生活用品。
在空荡荡的生鲜区,小巴看到了半个月前上架、即将过期的短保凉菜,和大多在 1 — 2 天前生产、都已贴上打折标签的肉类。
似乎真的没什么人逛超市了。那种琳琅满目的幸福感曾是很多 80 后、90 后的童年回忆,但这一代人长大后,都逐渐习惯了拿出手机下单。
数据正验证这种生活惯性的集体变化:据《2025 年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 年全国大型实体超市净关店数量达到 687 家,较 2023 年增长 23.6%。2024 年,近六成连锁超市销售额下滑。
传统实体超市,到底怎么了?
超市的衰落
传统超市沦落至此也并不奇怪:它曾经拥有的渠道、便利、商业模式三大优势,正面临全面瓦解。
根据尼尔森的报告,传统超市的 SKU 以快消品为主,占比超过 70%,而如今快消品的消费渠道实在太多了。
20 年前,消费者想要一站式购齐各种生活用品和食物,超市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但今天在动辄上百万 SKU 的天猫超市、京东超市面前,实体超市的几千种 SKU 少得可怜;但凡不是那么着急,电商和直播间更是要啥有啥。
曾经让传统超市进入黄金年代的,其实是"渠道为王":其核心资产并非优质的选品和供应链,而是占据的黄金地段汇聚的人流量。但当渠道垄断被打破,超市在供应商和消费者两头的议价能力就都大打折扣了。
方便快捷这个卖点也岌岌可危。过去半年,美团、阿里、京东三家大厂合计烧掉超过 200 亿,打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外卖大战,终极目标不约而同指向打开即时零售市场的用户心智,把外卖向非餐饮品类延伸。
图源:网络
现在,这个目的已经初步达成了。今年 7 月,美团宣布即时零售当日订单突破了 1.2 亿单,其中有 2000 万单来自非餐饮品类;淘宝闪购则表示,7 月 5 日当天非餐饮订单超过 1300 万单,占比达到 16%。
图源:网络
当全国大部分地区足不出户可以在"云超市"以更便宜的价格下单超市能买到的几乎所有商品,超市就真的没什么好争了。
渠道和便利优势被瓦解的同时,传统超市还有着基因缺陷:二道贩子的商业模式,让它没办法把价格打下来。
大卖场式的传统商超本质上不能算是零售业,更像是"二房东",它们的利润大头并非来自卖货,而是向供应商收取上架费、管理费、营销费等各种名目的费用,这些费用最终都会转嫁到商品的价格上。
这对于"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的当代年轻人来说,简直是致命伤。
更重要的是,在将情绪价值视若珍宝的当代人面前,很多超市的服务体验显得太差了。商圈停车难、结账排队久、售后没保障,全是劝退点。黑猫投诉上,涉及超市的投诉有接近 20 万条,其中超过一半是买到变质食物或假冒伪劣产品无处售后。
图源:黑猫投诉
相较之下,线上渠道遇到售后纠纷都有平台兜底处理,让消费者不选择实体超市的理由又多了一个。
在蜂拥而至抢饭碗的新零售业态夹击下,超市的护城河不断失守,那些曾让它风光无两的优势,如今却成了最沉重的包袱。
超市的悲欢各不相同
自己的失败固然痛苦,同行的成功更令人揪心。
从行业数据来看全民配资,超市的市场总量其实没有缩水。《2025 年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4 全年超市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 2.7%,其中 38.2% 的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25.5% 的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
这意味着,超市业的现状不是消亡,而是分化:更多的蛋糕堆在了更小的盘子里。
被抢走蛋糕的是最传统、最普遍的大卖场业态,因为前面提到的一系列硬伤,极易陷入"生意差—周转慢—品质下滑—生意更差"的恶性循环。而实现增长的,绝大部分属于或正在向这四个方向转型:
◎ 第一种:会员仓储超市。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用付费会员制筛选客群,瞄准注重品质、追求效率的中产家庭。超市的角色不再是二房东,而是"选品官"。
传统超市深陷泥潭之时,会员仓储超市正在一二线城市开疆拓土。在国内已有 60 余家门店的山姆会员店,2024 年净销售额达到 1005 亿人民币,同比增超 20%,会员数量达到 860 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顾客在会员仓储超市购物
据尼尔森的报告,2024 全年,会员仓储店重点快消品销售额同比增长 25%,在各类线下渠道中大幅领先。
◎ 第二种:向线上转型,做"云超市"。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极致的效率:在选品上只保留最受欢迎、最优质的爆品,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用几百平的仓库取代动辄上千平的超市,方便拣货的同时大幅降低租金成本;在社区周边形成仓库网络,提高配送效率。
这种模式最典型的形态是"闪电仓",外卖平台上常见的"惠宜选""小柴购超市"都属于这种类型。即时零售浪潮下,闪电仓正在快速复制,据美团上半年财报,截至今年 6 月底,入驻平台的闪电仓已经超过 5 万家,这个数字在 8 个月前还是 3 万。美团预计,2027 年闪电仓将超过 10 万家,并加速向三四线地区下沉。
图源:美团 2025 中期报告
◎ 第三种:"胖东来式"改造。
"胖改"的核心其实是提供情绪价值。情绪价值的来源,一是能打的产品,二是极致的服务。
2024 年初,永辉宣布接受胖东来一对一帮扶,步步高、麦德龙、物美等一众品牌快步跟上。永辉的"胖改"思路就很清晰:
◎ 第一步是改盈利模式,取消新品费、进场费和陈列费,从根本上从二房东向产品经理转型;
◎ 第二步是升级产品线,强化熟食烘焙、特色商品和时尚品类,用复购率指标来优化选品,基于对客户需求的洞察精选 SKU;
◎ 第三步是做服务,参照胖东来模式,给员工减工时、涨工资,服务要求标准化,提供百余项免费服务和"不满意就退货"政策。
上海,超市开启"胖东来模式"
传统超市集体"胖改"也初显成效,据尼尔森报告,2024 年完成调改的零售店铺整体销售额翻了 3 倍,其中生鲜品类总销售额是调改前的 7.7 倍。
◎ 第四种:硬折扣模式。
硬折扣的核心是靠着极简的爆款 SKU 和供应链的降本增效,打出极致低价,满足消费者"低价买好货"的理性消费心理。
相较于连锁超市动辄上万的 SKU,硬折扣超市单店 SKU 只有 1000 — 2000 个左右,但包含了绝大部分日常必需品,靠源头直采、自产自研剔除品牌溢价,向供应链效率要利润。
这个赛道的先行者是 2019 年进军中国的奥乐齐,它在欧美定位是"穷人超市",靠偏僻的选址、简单的装修和高比例的自营商品来实现低价。
因为海外自营产品知名度不足,奥乐齐在中国有些水土不服,但这种硬折扣模式引发了本土品牌的纷纷效仿,不论是物美、中百等传统商超,还是京东、美团、盒马等互联网品牌,都在加速布局。
尼尔森报告显示,25% 的中国消费者更频繁光顾折扣店,消费市场进入了"质价比"优先阶段。目前我国硬折扣市场渗透率仅为 8%,赛道潜力巨大。
总体来说,四条路径各有特色,要么品质,要么便捷,要么便宜,要么情绪价值拉满。
但有两点是重合的:一是基于消费者需求选品,摒弃"大而全",追求"少而精";二是降本增效,从供应链效率里抠利润。
智能设备助力物流提效增速
这种变化,本质上是让传统商超回归零售业的初心:买卖价差。
转型路漫漫
转型方向已经摆在面前,传统超市闷头就是学,逐渐进入自救寻路的密集探索期。但是,转型的路总归不会太好走。
◎ 首先,越大的调改动作会带来更深更久的阵痛。据半年报,今年上半年,永辉调改了 124 家门店,关停了 227 家亏损门店,砍掉了一半供应商,结果是营收同比下滑 20%,近三年首次同期亏损,净亏超过 2 亿元。
◎ 其次,压缩供应链成本的边际效益,只会越来越低。据信达证券研报,硬折扣零售的毛利率水平在 10% 至 15%,低于超市行业的平均毛利水平。
理论上,绝对低价、高品质与合理利润是一个不可能三角,意味着硬折扣超市注定只能赚最辛苦的钱,并且长期在稳住供应链和消费者体验中艰难维持平衡。
◎ 此外,很多传统商超也想转型线上,但很快发现,即时零售化不是只要接入外卖系统就行。
实体超市的拣货动线与顾客动线容易冲突,很多传统商超没有线上运营经验,在巨大的卖场里拣一单货可能要忙活半个小时,反而拖累了到店服务的效率。
于是一些超市开始探索"店仓一体"模式,店即线下门店,仓是指即时零售前置仓,可以理解为在社区周边建仓库来扩大配送范围,这些仓库就像实体超市延伸出的枝干。
分拣员将货品摆放到货架上
但它们很快发现最大的绊脚石是资产太重,租金高、人工成本高、供应链要求高,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成本优势。据民生证券研报,超市行业平均毛利率在 20% 左右,很难覆盖仓库租金、打包配送和外卖平台抽成产生的额外成本。
相比之下,没有实体店的闪电仓租个 60 平的仓库能容纳超过 6000 种 SKU,坪效极高。根据闪电仓官方发布的 2025 年单店盈利模型,一家位于一线城市成熟社区的标准门店房租水电成本大约 5%、人工成本约 10%,再扣除平台抽成和配送成本,毛利率仍能达到 30% 左右。
而且,这些超市要从零开始做"店仓一体",也远没有盒马、美团、京东这些生来就自带互联网禀赋的品牌来得轻松。
超市库房
总之,对于绝大多数包袱沉重、脚步笨重的传统商超来说,转型大概率不会那么容易,很多超市可能会败在第一步:缺乏把自己打碎重组的勇气。
结语
当一种业态被颠覆,往往是受两股力量驱动:技术的变革,或是经济环境的变迁。
就此而言,被时代甩下的并非传统超市本身,而是它的商业模式:电商和物流的发达,瓦解了"一站购齐"对一个有限的物理空间的依赖;消费的升级和分层,则让年轻的消费者们从"性价比"转向"质价比"。
这一代人仍然会期待走进超市那种琳琅满目的幸福感,只是构成幸福感的要素正在变迁:曾经是物美价廉、品类齐全和交通便利,如今是爆款单品、情绪价值和生活方式。
所以不论是超市还是整个零售业,未来的正确答案或许不再是卖得便宜,而是贵得有道理。
参考资料:
1. 浙商证券,《商超调改浪潮,回归真正的零售》
2. 尼尔森,《商超调改初探:回归本质,行稳致远》
3. 长江证券,《纵览电商之十四:如何看待即时零售的增长空间和盈利路径》
4. 民生证券,《商贸零售行业 2024 年三季报业绩综述》
5. 经济观察报,《即时零售战火烧向餐饮之外》
6. 零售圈,《山姆,朴朴们盯上的前置仓全民配资,是巨头的游戏》
优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